西安附一兒童醫(yī)院【官網】
出生就有自閉癥的原因,自閉癥(孤獨癥)的成因復雜,目前科學界普遍認為是由遺傳與環(huán)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,而非單一原因導致。盡管出生時即表現出癥狀,但其根源可能始于胎兒發(fā)育早期或孕期。以下是具體分析:
一、遺傳因素:核心風險來源
基因突變與變異:研究表明,約10%-30%的自閉癥患者存在新生突變(即父母基因正常,但受精卵形成或胚胎發(fā)育過程中發(fā)生的基因改變)。這些突變可能影響神經發(fā)育相關基因(如SHANK3、FMR1、MECP2等),導致大腦神經元連接異常。例如,SHANK3基因突變會干擾突觸功能,影響信息傳遞效率。
家族遺傳傾向:若家族中有自閉癥患者,其他成員患病風險顯著升高。同卵雙胞胎中一方患病,另一方患病率可達60%-90%;異卵雙胞胎則為0%-30%。此外,某些遺傳綜合征(如脆性X綜合征、結節(jié)性硬化癥)患者常伴發(fā)自閉癥,進一步印證遺傳因素的作用。
表觀遺傳調控異常:表觀遺傳是指基因表達的可遺傳變化,不涉及DNA序列改變。孕期環(huán)境因素(如營養(yǎng)、壓力、毒素暴露)可能通過影響表觀遺傳標記(如DNA甲基化、組蛋白修飾),間接調控神經發(fā)育相關基因的表達,增加自閉癥風險。
二、孕期環(huán)境因素:潛在風險觸發(fā)點
感染與免疫激活:孕婦在孕期感染某些病毒(如風疹、巨細胞病毒、單純皰疹病毒)或細菌(如弓形蟲),可能引發(fā)免疫系統(tǒng)過度激活,產生炎癥因子(如IL-6、TNF-α),干擾胎兒大腦發(fā)育。例如,孕期巨細胞病毒感染與兒童自閉癥風險增加相關。
藥物與化學物質暴露:孕期接觸某些藥物(如抗癲癇藥丙戊酸鈉、沙利度胺)、酒精、重金屬(如鉛、汞)或空氣污染物(如多環(huán)芳烴),可能通過干擾神經遞質合成、氧化應激或線粒體功能,損害胎兒神經發(fā)育。例如,孕期使用丙戊酸鈉的孕婦,其子女自閉癥風險較普通人群高10倍。
營養(yǎng)缺乏與代謝異常:孕婦葉酸、維生素D、Omega-3脂肪酸缺乏,或存在代謝紊亂(如糖尿病、肥胖),可能影響胎兒神經管發(fā)育和突觸形成。例如,孕期葉酸缺乏與胎兒大腦皮質發(fā)育異常相關,可能增加自閉癥風險。
三、產時與新生兒期因素:可能的疊加影響
早產與低出生體重:早產兒(胎齡<37周)或低出生體重兒(<2500克)因大腦發(fā)育未成熟,可能面臨更高的自閉癥風險。研究顯示,早產兒自閉癥患病率是足月兒的2-3倍。
缺氧與產傷:分娩過程中胎兒缺氧(如臍帶繞頸、胎盤早剝)或產傷(如顱內出血)可能導致大腦損傷,影響神經發(fā)育軌跡。例如,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與后期自閉癥癥狀出現相關。
新生兒黃疸與代謝紊亂:嚴重新生兒黃疸(膽紅素腦病)或代謝紊亂(如苯丙酮尿癥)可能通過毒性作用或能量代謝障礙,損害新生兒大腦功能,增加自閉癥風險。
四、關鍵提醒:早期識別與干預
自閉癥的核心癥狀(如社交障礙、重復行為、興趣狹窄)通常在2-3歲逐漸顯現,但部分高風險嬰兒(如有家族史、早產、孕期感染史)可能在出生后即表現出異常,如:
新生兒期:對聲音不敏感、眼神接觸少、過度安靜或哭鬧;
嬰兒期:缺乏共同注意(如不跟隨他人手指方向看物體)、對人臉無興趣、延遲出現微笑;
幼兒期:語言發(fā)育遲緩、重復刻板動作(如拍手、旋轉物品)、抗拒變化。
若發(fā)現上述跡象,建議盡早咨詢專業(yè)人員,通過發(fā)育篩查、行為評估等手段明確診斷。早期干預(如行為療法、語言訓練、社交技能培養(yǎng))可顯著改善預后,幫助兒童更好地融入社會。
擅長:運用中西醫(yī)結合治療多動癥、抽動癥、自閉癥、語言發(fā)育遲緩、小兒癲癇、矮...
擅長:對兒科常見病、急危重癥及一些疑難病癥的診治有豐富的臨床經驗。尤其對皮膚...
擅長:自閉癥、發(fā)育遲緩、精神發(fā)育遲滯(智力低下)、語言發(fā)育遲緩、語言障礙、多動癥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