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安附一兒童醫(yī)院【官網(wǎng)】
多動癥的中醫(yī)辨證論治,多動癥在中醫(yī)理論中屬于“臟腑功能失調(diào)、氣血陰陽失衡”范疇,需通過辨證分型實施個體化治療。以下是具體分型及對應治療方法:
一、辨證分型與治療原則
心肝火旺證
癥狀表現(xiàn):多動多語、沖動任性、急躁易怒、面紅目赤、大便秘結、小便色黃,舌質(zhì)紅或舌尖紅、苔薄黃,脈弦或弦數(shù)。
治療原則:清心平肝,安神定志。
常用藥物:龍膽瀉肝丸、知柏地黃丸(部分情況適用)、清肝瀉火類中藥(如黃連、黃芩)。
輔助療法:針灸取百會、四神聰、太沖等穴位;推拿清肝經(jīng)、清心經(jīng)。
痰火內(nèi)擾證
癥狀表現(xiàn):狂躁不寧、沖動任性、多語難靜、胸中煩熱、坐臥不安、口苦納呆、便秘尿赤,舌質(zhì)紅、苔黃膩,脈滑數(shù)。
治療原則:清熱瀉火,化痰寧心。
常用藥物:橘紅丸、礞石滾痰丸(需醫(yī)師辨證使用)。
輔助療法:拔罐選肺俞、心俞、肝俞等背俞穴;飲食忌辛辣油膩。
肝腎陰虛證
癥狀表現(xiàn):多動難靜、煩躁易惹、神思渙散、記憶力欠佳、五心煩熱、盜汗遺尿、少寐多夢,舌質(zhì)紅、苔薄或少,脈細數(shù)或弦細。
治療原則:滋陰潛陽,寧神益智。
常用藥物:杞菊地黃丸、麥味地黃丸、二至丸。
輔助療法:耳穴壓豆取心、肝、腎等穴位;食療用枸杞、黑芝麻粥。
心脾兩虛證
癥狀表現(xiàn):神思渙散、注意力不集中、多動不暴躁、神疲乏力、形體消瘦或虛胖、面色欠華、自汗、偏食納少、睡眠不實,舌質(zhì)淡、苔薄白,脈細弱。
治療原則:養(yǎng)心安神,健脾益智。
常用藥物:歸脾丸、人參健脾丸、茯苓白術丸。
輔助療法:推拿補脾經(jīng)、揉內(nèi)關、捏脊;食療用山藥粥、大棗湯。
脾虛肝亢證
癥狀表現(xiàn):神思渙散、多動多語、坐立不安、小動作多、煩躁不寧、情緒不穩(wěn)、易激惹、記憶力差、食欲不振、大便不調(diào),舌淡紅、苔薄白,脈弦細。
治療原則:健脾和中,平肝定志。
常用藥物:逍遙散加減(需醫(yī)師辨證)。
輔助療法:針灸配足三里、行間;飲食忌生冷寒涼。
二、綜合治療策略
中藥治療
方劑加減:如知柏地黃湯加減治肝腎陰虛,甘麥大棗湯合歸脾湯治心脾兩虛。
用藥禁忌:需嚴格遵醫(yī)囑,避免自行加減藥物。
針灸療法
頭皮針:取百會、四神聰、定神針,平補平瀉,隔日1次,15次為1療程。
體針:主穴取神門、合谷、三陰交,配穴隨證加減(如心肝火旺加勞宮、太沖)。
推拿按摩
常用手法:補脾經(jīng)、揉內(nèi)關、按揉百會、捏脊、擦督脈。
注意事項:需由專業(yè)醫(yī)師操作,避免力度不當。
飲食調(diào)理
宜食:清淡易消化食物,如大棗、山藥、桂圓、芹菜汁、綠豆湯。
忌食:辛辣、油膩、刺激性食物及含咖啡因飲料。
心理與行為干預
認知行為療法:改善不良認知模式,提高自我控制能力。
家庭治療:改善家庭關系,增強支持與理解。
感覺統(tǒng)合訓練:使用滑板、平衡臺等器材,每周3-6次,每次90-100分鐘。
擅長:運用中西醫(yī)結合治療多動癥、抽動癥、自閉癥、語言發(fā)育遲緩、小兒癲癇、矮...
擅長:對兒科常見病、急危重癥及一些疑難病癥的診治有豐富的臨床經(jīng)驗。尤其對皮膚...
擅長:自閉癥、發(fā)育遲緩、精神發(fā)育遲滯(智力低下)、語言發(fā)育遲緩、語言障礙、多動癥...